消息和焦點

恒隆數學獎得獎者專訪系列 —— 青藍相續 傳承數學之美

一些恒隆數學獎得獎者大學畢業後當上老師。從以往的參賽學生,到現在以領導老師身份帶隊比賽,運用過去探索數學的各種經驗和知識,立志把數學之美傳承下去。

今期接受訪問的是2010年恒隆數學獎的優異獎得主鍾安平,與2014年恒隆數學獎金獎得主方鈺倫。二人在大學時同樣是主修數學,現在執起教鞭,成為中學數學科老師。兩人透過自身的經歷與對數學的熱情,言傳身教,啟發莘莘學子對數學的興趣與研究的熱誠。

連:《連繫恒隆》
鍾:鍾安平
方:方鈺倫

連:是否從小到大都喜歡數學,所以以數學老師作為職業?

鍾:文字跟數字,我更愛數字!幼稚園時媽媽買了一塊白板,教導我乘數表,啟發我對數字的觸覺。我自小學開始接受奧數訓練,中學時也有參加不同數學比賽累積經驗,包括恒隆數學獎,而且均獲得佳績,所以可以說我從小便跟數學結下不解緣。到了中六時,我更開始擔任學校的小老師,教導師弟妹數學,看着他們由迷惘到成功找到答案,會覺得很有成就感,亦對教學產生興趣。2020年,我獲母校的數學科主任邀請,有幸返回母校中國婦女會中學執教。

方:我對數學有着一股純粹的熱情。我從中二、三開始便深入研究數學,並自發閱讀相關書籍;及後參加恒隆數學獎,更贏得金獎的榮譽,使我更有動力去研究數學。我在大學完成主修數學的學位後,燃起了對教學的興趣,便修讀教育文憑。從此我立下決心要成爲一名數學老師,把數研的樂趣傳授給學生。

連:為甚麼你會鼓勵學生參加恒隆數學獎?

鍾:坊間一般的數學比賽都有預設題目,參加者需在既定時間內完成。但恒隆數學獎是專題研究比賽,讓學生有機會初探媲美大學程度的數學研究。受掣於常規課程往往要追趕進度,教授應試技巧,恒隆數學獎則讓我帶領學生,探究一些平常在課堂中不會接觸到的高階數學題目。

方:恒隆數學獎是一個高水平的數學研究比賽,為學生提供富挑戰性和發揮潛能的平台,讓他們見識數研的新天地。透過參加恒隆數學獎,我希望學生明白做學問必須下苦功,面對困難時也不要退縮。再者,在教授常規課程時,我需要顧及程度不同的學生,也要忙着幫助學生應對考試;然而在帶領同學參加恒隆數學獎,我能夠與他們一同探索數學的新領域,吸收新知識,再通過傳授與交流的過程,達至教學相長。

連:從前以學生身份參加恒隆數學獎,與現在成為老師帶領學生參賽,最大的分別是甚麼?

鍾:感覺像回到從前!不過現在成為老師,責任比當年參賽大,因此也要更認真和更上心。當參賽學生時,有問題可以找老師,我只要專注完成自己的專題研究報告便可。但現在作為領導老師,我要好好擔當管理和領導的角色,啟發學生構思主題,引導同學解難,安排分工。當他們遇到樽頸位時,又需帶領他們尋找新方向,勉勵他們不要輕易放棄。當同學面對分歧時,我也有責任去協助調解,教導他們聆聽和接納不同聲音。

方:看到學生跟隨自己的腳步,感覺很特別!以前我只需完成自己的專題研究報告,但作為領導老師,我自覺是學生的夥伴。當他們遇到困難時,我們一同討論,共同進退。我常提醒自己要以身作則,時刻激發學生的鬥志與決心,因為我能啟發他們多深,他們便能走多遠。比賽固然有成敗,但在頒獎禮結束後數天,學生主動跟我說希望繼續研究題目,比賽燃起了他們的研究精神,真令我喜出望外!

連:近年STEM教育備受重視,你認為數學對STEM教育有甚麼重要性?

鍾:我們不難發現數學對科學、科技與工程應用之重要性。數學講求邏輯思考,現今蓬勃發展的科技,如編寫程式,是以邏輯的方法跟電腦溝通;完成科學實驗後,亦需要進行以數學爲基礎的數據分析。因此,在資訊科技和科學技術等領域,數學都是重要的工具。恒隆數學獎能訓練學生的邏輯思維和分析能力,讓學生初嘗大學的科研過程,甚至為他們日後從事STEM相關行業奠下良好的基石。

方:科技已經成為現代生活的核心,其實科技背後與數學息息相關。例如比特幣系統是建基於一系列難解的數學題,「挖礦」實質上是用計算機解決複雜的數學問題。我們每天接觸到的網絡安全系統,也是數學在背後發揮作用。所以當你把數學底子打好,將來從事STEM相關工作時,定可得心應手。恒隆數學獎是一個點燃學生對STEM熱情的比賽,學生不是單純「計數」,而是要構思嶄新題目,準備報告過程亦與科研相似。最重要是調整學生的心態,讓他們知道科研之路不是一蹴而就,而是堅持不懈,並具備嚴謹認真的態度。

連:你認為參與數研的最大樂趣在哪裡?

鍾:當然是成功解答一條之前一直未能解決的問題!這帶給我無盡的成功感。

當年參加比賽,我們研究的題目是「A Study of Infectious Diseases Through Mathematical Modeling」。經歷過SARS的洗禮,當疫症再度來襲時,我們期望透過數學統計,推測疫情的發展走向:甚麼時候達到高峰、回落和消退。我們參考了數個典型模式(typical models),跟着便陷入停滯不前的境況,對如何把模式發展下去苦無頭緒。我們經過多番嘗試,加入不同變項如旅客,出生與死亡率等,最後成功設計了一套全新的模式,而這個模式跟當年的實際情況相符。下了苦功,克服困難,然後做出成績,那份滿足感是無可言喻的!

方:參加恒隆數學獎或進行數研,給予我廣闊空間發掘數學的奧妙。憑藉研究改變世界,推進人類的發展,我相信這就是參與數研的最大樂趣。

此外,參與比賽時老師的鼓勵給予我很大的動力,堅持不懈完成挑戰,特別是我的數學啓蒙老師程國基老師,他不辭勞苦,嚴謹認真,他的同行和帶領,至今仍歷歷在目,我視他為我的榜樣。參與數研過程中經歷挫折,克服困難,發現自己有所成長,以前曾覺得艱深的數學難題,回頭再看早已不是一回事。這些進步,令我感到滿足。

連:有人說從事數研是孤獨的,你有甚麼看法?

鍾︰一半一半吧。當年我們是組隊參賽,在處理自己的部分時,當然是要獨自面對。不過整個參賽過程,與隊友互動交流、溝通,合併專題研究報告後會互相檢討,給對方意見,進行修訂,所以並不孤單。作為領導老師,我也鼓勵學生組隊參賽,在過程中會激發出創新的火花,並相互觀摩學習,取長補短。隊員人數方面我建議以二人為基礎,這樣討論時會較有效率,易達共識。

方:有些數學家閉關數十年,獨自破解數學難題,加上能找到對數學抱着同樣熱情的人也不多,也許這就是數研必經的歷程?至於在應用數學方面,我認為應採取開放態度,多討論,多聽取別人意見,這樣才會發展得更成功。

至於參賽,學生選擇個人,還是組隊,那得看他們的性格。如果該名學生擁有堅定意志,追求突破和獨立思考的能力,他可以嘗試個人參賽;但我也十分鼓勵學生組隊出戰,同學之間可以互補不足,分工合作,這樣也不錯呢。